书籍目录
封面
数字版权声明
作译者介绍
扉页
版权页
版权声明
O’Reilly Media, Inc.介绍
本书赞誉
让用户成为更好的自己
先成就用户
译者序
目录
挑战
序幕
想象一下,这件事情就发生在你身上:
你会怎么做呢?
还有一件事……
你应该从哪里入手?你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畅销产品究竟有何不同?
我们最担心什么?
运气总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削弱运气所发挥的作用。
质量最好的产品一定能脱颖而出吗?
这也是事实
缺陷容忍度与愿望成正比。
还有一个事实
不被看作缺陷的缺陷数量与愿望成正比。
对产品或服务的热爱(几乎)蒙蔽了我们的双眼。
基于粉丝和潮流的竞争策略不仅耗时费力而且相当脆弱。
品牌参与度引发竞争。
“如果我能够参与更多的品牌活动就好了。”
我们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上:怎样才能……
就是这些特点。畅销产品都具有这些特点:
而且,正是这一行为造成了所有的差异。
口碑传播
先来做一个时髦的小测验
假设你必须选择一项。*
A
B
C
正确答案是秘密选项D
他们不会因为喜欢产品而说他们喜欢这个产品。
他们说喜欢这个产品,其实是因为他们喜欢自己。
看来我们之前找错地方了
该关键特征是在用户身上。
“这个产品棒极了!”只是附加效果
用户不是沐浴在出色产品的光环之中。
产品沐浴在用户(用产品而产生的)出色成果的光环之中。
练习:撰写你心目中最理想的亚马逊评论
请至少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再翻页。
你更喜欢哪条评论?
但是有一个问题……
这个产品简直太好了!我喜欢!
太神奇了!简直近乎完美!
一幅令人发愁的维恩图
“成功”用户究竟意味着什么?
逆向分析成功用户
成功用户就是表现卓越的用户
相对于产品表现出色,基于用户表现出色的竞争门槛更低
以下这些有什么共同点?
成果
在什么方面表现卓越?
“你属于哪个领域?”
超集练习
你和竞争对手同属哪个领域?
你的更大、更具吸引力的应用场景是什么?
例子
大多数产品和服务都有一个更大、更具吸引力、更激动人心的应用场景
更多超集的例子
应用场景可以一直向外扩展
人们不希望在工具使用方面变得卓越。他们想要在工具帮助他们取得的成果上变得卓越。
这里有什么不对吗?
不是照相机……是摄影
表现卓越不只是体现在成果上
表现卓越意味着更高的清晰度。
表现卓越意味着更加深入、更加丰富的体验。
高清晰度就像超能力
更高的清晰度意味着更高端的产品
表现卓越的另一个好处:
表现卓越的用户总是滔滔不绝
我们想让他们高谈阔论,但如果他们已是卓越用户,可能根本无需如此
事实传播比口碑传播更有效。
更多的卓越表现就意味着更多的生意
谨防虚假的卓越表现
他们是否收获了更出色的成果?
客户服务出色不意味着用户表现出色
更好的用户观点:
不要只是打造更好的[X],打造更好的[X]用户
不要打造更好的[ ],
要打造更好的[ ]
我们现在走到哪里了?
不要打造更好的[X],打造更好的[X]用户。
我们又一次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怎样才能……
答案即将揭晓。
关于成就用户的思考
“好的观点价值80分智商。”
成就用户才能创造可持续的成功。
为后用户体验的用户体验而设计
用户体验
后用户体验的用户体验
最重要的是点击之后所发生的事
思维实验:后用户体验的用户体验纪录片
他们会和哪些人交谈?他们将说些什么?
思维实验:晚餐聚会上的用户
思维实验:查找与替换
思维实验:你的用户与竞争对手的用户展开竞争
用户之旅
卓越用户的成长曲线
用户成长曲线
当前的用户成长曲线
绘制当前的用户成长曲线
关键门槛
困难区的危险性
用户为什么不升级(或换品牌)
跨越困难区并保持平稳
停滞区看起来不错,但实情并非如此
你的用户究竟卡在了哪里?
对于你的用户来说,“自动模式”是什么?
如果我们只提供入门或初学者级别的工具会怎样?
如果你只生产入门级工具,考虑专注于应用场景的某一部分
不必让用户成为我们的Chuck Norris1
他们只需越过困难区,就可以收获成就感。
当你的水平开始提高时,一些事情会发生变化
第 1 天
第 20 天
专家如何做
表现卓越的科学
向右上方移动
表现卓越的科学 = 专业能力的科学
专家不是指他们知道什么,而是指他们能反复做什么。
专业能力这门科学适用于所有领域
表现卓越的技术性定义
在一个领域中,给定一项具有代表性的任务,
专家的完成情况更好、更可靠。
例如:
专家能作出更高明的选择
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怎样定义一个符合我们的应用场景的“更好”表现。
专家“创造力”实例
请记住:受欢迎的不一定就是专家。
在某些领域,知名度是表现卓越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它只是衡量专业能力的两项关键指标中的一项。
你的应用场景
为你的应用场景定义卓越
模板
具体的例子(摄影)
给定条件:
专家:
你的工具
为你的工具定义卓越
模板
具体的例子(照相机)
给定条件:
专家:
“天赋”的奥秘
天赋与专注性练习
最佳与最佳之一
重申一下,我们大多数人只是想要变得更好一些而已
一点点进步就会非常明显。
是的,支持和鼓励非常关键。
“当我100岁时,我唯一后悔的事情就是,60岁时没有开始练习小提琴。
如果那样的话,我到现在就有40年的演奏经验了。”
现在是时候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构建技能
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就无法具备专业能力
这种模式是否是构建专业能力的最佳方式?
问题1:
问题2:
问题3:
不,这个顺序不是构建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处于精通状态(也称无意识状态或自动状态)的技能经常导致“中等技能困境”
例子
但是这将引发一件可怕的事情。
这才是专家构建专业能力的过程
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正确的问题:
那些已成为专家的人与有经验但非专家的人在两件关键的事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第一件事情不会让你感到任何意外……
专家练习得更好
这与更努力的练习无关
这与更长时间的练习无关
更好地练习才是关键
“刻意练习”真是个糟糕的名字
“刻意练习”并不是“刻意地练习”。
通常情况下,刻意练习是有意识地从“不能做”到“精通”构建技能的最佳途径(有时是唯一途径)*
刻意练习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专业能力成长曲线上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阶段B堆积了太多东西
不是这样
我们想要这样
在阶段B堆砌过多表现一般的技能。
与练习相关的真正可怕的事情就是……
练习造成的影响是永久性的。
无论怎样练习,绝大多数练习都具有锁定效应。
精通半个技能完胜一堆半生不熟的技能。
应该这样
不是这样
在一些领域,初学者需要一些半生不熟的技能。
刻意练习的简明规则
刻意练习的一些例子
在一到三组45~90分钟的练习中获得95%的精通度。
如果你无法达到95%的精通度,请停止练习!
不是所有的练习都是刻意练习
不属于刻意练习的练习活动仍然很有价值和必要
纯粹的玩乐或表演不是刻意练习
教程式学习不是刻意练习
项目型学习不是刻意练习
关于一万小时这件事
在极富挑战性的领域,那些已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的人,的确在刻意练习上花费了很多很多时间
错误的练习方法往往在感觉上是对的
正确的练习方法往往在感觉上是错的
然而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感性接触
1. 专家练习得更好
2. 专家周围的环境更好
除非满足特定的条件,否则简单地接触专业人士并不能帮助你构建专业能力。
那就让我们从小鸡开始吧。
小鸡性别鉴定
其关键在于,现有的专家如何“培训”新手。
如何成为小鸡性别鉴定专家
身为专家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到的,小鸡性别鉴定并非唯一的例子
你的大脑能够学习一些你无法学习的东西
这不是什么魔力。
这是感性知识。
所有领域的专家都在学习和利用无意识的感性知识
远比小鸡复杂:飞行训练中的感性学习
实验结果非常惊人
两小时之内,非飞行员在准确理解飞机仪表信息方面要比那些平均有1000小时飞行经验的飞行员更快。
他们的另外一项实验也同样惊人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针对航空图和仪表的感性学习训练如此有效?
例子:浏览照片
这些照片看起来都不太一样,其实并非如此。
恰恰相反,所有这些照片至少有一个完全相同的关键属性。
高质量的感性接触训练从不作解释。它们创建一种特殊的场景,让学习者的大脑自己“发现”模式
+ ?
发现模式常常是下意识的
为你的用户创建最小可行感性接触体验
你只需将大量的、高质量的实例,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给你的用户。
注意!不要展示质量低劣的实例
当你确实需要展示错误或不良的实例时,营造“不适感”
学习鉴别“不良”实例的最佳办法,就是学习“优秀”实例的潜藏模式
现在,我们已经获知了专家的两个主要特征
总结与回顾:专家如何做
专家与有经验有能力的非专家的区别
刻意练习举例
将技能或任务划分为更细粒度的子技能或子任务
在一到三组45~90分钟的练习中,达到95%的精通度。
感性接触的好处
感性接触超越了你认为你所具备的学习能力
看起来就像这样
这不是感性接触的全部内容
不要惊慌。
帮助用户前进
排除障碍
如何帮助用户不断前进?
我们应该怎么办?
帮助用户排除障碍要比引诱他们更有效
在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
技能鸿沟
关系鸿沟
无数干扰因素导致的死亡
无法缩小鸿沟时,会如何?
没错。
干扰因素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好好想想
他们无法做到以下这些事情
你确定吗?
为什么有些人会在第二天再次出现在滑雪场?
为什么第二天他们还是会回来
他们是这样想的:
事实真相是:
只需把事实告诉他们
把事实告诉他们。
他们不需要你完美。
他们需要你诚实。
比劣质用户手册更糟糕的情况是什么?
让用户以为,这份手册没有问题,其他人都可以很好地使用它。
我们无需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只需假设所有事情都可能发生。
在补偿这件事情上,多多益善。
在线论坛(越多越好)
吸引眼球的是什么?
找寻热门话题
不到10秒钟,我们就能知道:
只要看上一眼,你就能发现什么?
补偿
把事实告诉他们。
勇敢些。
进步 + 回报
我们了解了阻碍用户前进的因素,但是,吸引他们前进的因素是什么?
从第一天起直至完全精通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
成为专家的好处不能仅仅体现在最后阶段
成长路径图:动机与进步的关键
成长路径图关注做什么,而不是学什么
仅仅知晓成长路径存在,就是强烈的动机来源
为你的应用场景寻找或者创建成长路径图
对于哪条路最好或正确,专家的看法各不相同
这很正常。
成长路径图激发人奋进的秘密
这个秘密与段带无关
重点在于取得进步
专家
初学者
练习:为你的应用场景设计“段带式”成长路径
取得进步是必要的,但还不够
用户在第一个30分钟内能做些什么?
降低“做有意义的事情”的门槛
30分钟
但是,是否还记得这个问题?
我们也会面临这个问题:
畏惧感会使用户“出师不利”
说服用户,让他们大胆些
“有意义”的真正含义
“有意义”有着更广泛的含义。
哪些小事情可以使他们感觉自己更加富有创意、聪慧、强大和能干?
在你的应用场景中,第一项“超能力”是什么?
想一想:高回报的提示、技巧、捷径。
不要止步于第一个30分钟……
设计一个激动人心的回报循环
最好的回报:内在激励体验
强大的内在动机:高清晰度与心流
高清晰度
心流
高清晰度:卓越用户具有“不同的交流方式”
使用领域特定的专业术语进行交流,不仅有用,而且也是一种激励。
心流:最优体验的心理学
给用户提供具有高回报的技巧和诀窍
我们的“成功准则”就要大功告成了
成就卓越用户
如果想让这个准则真正有效,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成就卓越用户
维护认知资源
设计
小实验,大寓意
实验介绍
选择水果还是蛋糕?记忆7位数的参与者选择蛋糕的可能性要比另一组参与者高出大约1倍。
对于意志力和认知任务来说,只有一个资源池
与狗狗一起做实验
步骤1:“等待10分钟”
步骤2:“观察实验结果”
确保用户把稀缺、易耗的认知资源用在正确的事情上
用户在认知资源管理上的核心任务就是减少资源泄漏
成为专家很难。
这将会消耗很多认知资源。
蔡加尼克效应
(以及预测与补偿的作用和意义)
如果你的大脑“相信”某物或某人针对未完成的认知任务有一个可靠的应对计划,它就无需花费资源“担心”这项任务。
上千个认知微泄漏所引发的死亡
当你考虑增加新功能时……
减少认知泄漏
要想减少认知泄漏,应该把认知工作委托给外部世界
(这样它就不会滞留在用户的大脑中)
不要让用户记忆
权衡大脑中的知识与外部世界的知识
要想减少认知泄漏,设法让正确的行为变得自然和明显
要想减少认知泄漏,不要让用户选择
当用户面对许多选项时,他们的感受如何
有选择和必须选择差异巨大
要想减少认知泄漏,帮助用户内化技能
要想减少认知泄漏,传授实用技巧
设计或者推荐可用于练习的笔记本
设计或者推荐进度跟踪软件
要想减少认知泄漏,帮助用户处理琐碎但重要的事情
在刻意练习期间,MotivAider还有助于维护认知资源
要想减少认知泄漏,减少对意志力的需求
如果你的意志力已被完全“切除”,你该怎么办?
要想减少用户对意志力的需求,帮助他们构建习惯
要想减少用户对意志力的需求,帮助他们体验内在激励
当这个更大的应用场景与你自身紧密相关时,从事与之相关的枯燥乏味的工作只需花费很少的意志力。
特别明显?是的。
直觉上是个好主意?是的。
实际上是个好主意?不。
要想减少用户对意志力的需求,帮助他们的大脑集中注意力
设法让集中注意力变得更容易。
穿越大脑的垃圾过滤器
我们必须给大脑一个“这很重要”的理由。
穿越大脑的垃圾过滤器
我们必须帮助用户的大脑同意:
那么大脑究竟关注什么事情呢?
创造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
例子:讲授软件设计模式
利用应用场景说服大脑
来自大脑的观点:
使用“为什么?那又怎样?谁会在意?”策略
用户
手册
用户
手册
用户
手册
用户
手册
大脑不愿意把稀缺资源浪费在那些“小”的思维跳跃上
应对大脑的垃圾过滤器的最佳办法,就是减少需要通过过滤器的事项
如何处理用户必须了解的事实性知识?
大脑喜欢即学即用式学习,而不是储备式学习
验证知识的必要性
不同阶段的知识和技能
利用技能映射验证知识的有用性
果断一些。
勇敢一些。
直接把多余的知识删除、删除、删除。
“求知欲”的问题
就这么多了。
我们终于有了成功准则。
增加打造可持续成功的产品或服务的机会
成就卓越用户
尾声
还记得本书开头说过的这件事吗?
你对用户的关心程度究竟有多大?
典型的“品牌参与度”策略
成就卓越用户的“品牌参与度”策略
不要让我再解释一遍“稀缺、有限、零和博弈”。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认知资源极其稀缺、有限。
现在,就这个问题进一步探讨一下。
成就卓越的人生
我想对读到这里的你说声谢谢,我占用了你不少稀缺的认知资源
能量姿势:立即成就卓越表现
更多的自信 + 更少的压力 = 更好的学习效果和表现
能量姿势:立即成就卓越表现
致谢
连接图灵
看完了
没有回复内容